由瑞信被救助的糟糕開端開始後,銀行業的動盪仍在持續。目睹了這個非比尋常的事件後,目前的狀況如何?
美國方面,系統重要性大型銀行由於資產負債表穩健、流動資產和超額存款水平較高,形勢仍相對可控。在美國的地區性銀行方面,外流的存款繼續湧入大型銀行和貨幣市場基金,因為市場仍在等待針對該體系的無上限存款擔保。貸款方面已經造成了部分損害,因為地區性銀行的貸款量可能會萎縮,並影響商業房地產的信貸供應。信貸損失可能會隨之增加,但這些損失應會集中在地區性銀行。歐洲大型銀行的情況似乎較為平靜,因為它們擁有大量粘性存款,並擁有大量短久期流動資產。
儘管如此,由於投資者仍在擔心誰會成為「瑞信第二」,焦慮情緒仍然彌漫市場。上週五,德意志銀行(買入,目前價/目標價:EUR 8.54/13)的信用利差飆升至200個基點以上,原因是人們對其商業地產的貸款敞口(佔貸款總額的7%,其中一半面向美國)感到擔憂。我們認為,雖然該銀行的商業地產貸款敞口看似高於其歐洲同業,但風險可控(1%的減記相當於股本減少0.4%)。
隨著歐洲銀行股的新一輪下跌,細分板塊的估值達到了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2年歐洲債務危機和2020年新冠危機期間齊平的低谷水平。與此同時,得益於收益率走高的利好,歐洲銀行股的盈利預期仍遠高於歐洲大市(分別為+11.7%和-0.5%)。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信心危機導致了融資成本上升和存款外流,並將最終導致信貸標準收緊,那麼最近的信心危機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