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投資通道
公開市場正在萎縮。美國上市公司數量已從1990年代起下降約40%。與此同時,企業保持私有化的時間越來越長,目前啟動IPO上市的平均時間已超過10年。這意味著,許多全球最具創新力與活力的企業,在其仍處於私有階段時便已實現最強勁的成長。2023年,在年營收超過1億美元的美國公司中,約85%仍為私人企業。
這表明,絕大多數高收入、高潛力的企業都未進入公開市場。私募股權投資提供參與這類早期價值創造的途徑,讓投資者有機會投資那些正在推進國際化擴張、商業模式優化或行業領導地位整合的企業 — 這些機會通常遠早於公開上市或戰略出售的時點。
在我們的《2025年終市場展望》瞭解有關當前投資環境的更多洞察。
高利率時代下的價值創造
當前宏觀經濟正處於高利率與流動性趨緊的環境下,卓越的營運能力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僅憑槓桿效應便能驅動投資回報的時代已然終結。實際上,近期私募股權行業主要價值創造來自盈利增長,而非財務運作。資金充足的私募股權管理公司因此處於有利地位,能夠以具吸引力的條件收購企業,並實施戰略轉型。他們通過提升利潤率、拓展市場份額以及完善治理架構,不僅有助於實現更出色的長期投資成果,還能在經濟面臨壓力時期展現出更強的韌性。
突破公開市場局限的多元化配置
私募股權還能提供顯著的多元化效益。與容易受到市場情緒和宏觀經濟趨勢影響的公開市場股票不同,私募股權的回報源於企業層面的價值創造。私人公司不必受制於季度盈利報告的壓力,因此能夠在所有者和營運專業人士的支持下,專注於戰略轉型與長期發展。這種結構性差異使私募股權既能實現投資組合多元化,又能帶來穩健的長期表現。尤為重要的是,私募股權與公開市場的相關性較低。根據投資策略和地域分佈,相關係數通常在0.5至0.8之間 — 在小型並購、成長型股權和風險投資中,相關性明顯更低。這種低相關性有助於降低投資組合波動,並引入獨立於公開市場走勢的收益來源。
將波動轉化為機遇
市場錯位與不確定性時期往往催生錯誤定價,而這正是私募股權投資展現優勢的時機。領先的管理公司不僅擁有隨時可以部署的資金,還具備以有利條件達成交易的靈活性,從而能夠利用市場的低效,助力企業應對週期挑戰。研究表明,在互聯網泡沫破滅時期與全球金融危機後成立的基金,均實現了超越平均水平的回報與有利的退出環境。事實上,《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於2024年發佈的私募股權韌性25年分析顯示,在每一次重大現代危機中,私募股權表現均優於公開市場,平均超額回報率達+8%。這凸顯出波動性不僅是挑戰,更可成為長期機遇的來源 — 對具備資本實力、紀律性與營運專業的管理公司而言尤甚。
參與變革性增長主題
當今一些最具影響力的長期趨勢正在私募市場蓬勃展開。人工智能、數碼基礎設施、醫療創新及能源轉型等領域的創新,多由私人公司引領 — 他們或在私人所有權下持續成長,或被策略性買家收購。私募股權為合資格投資者提供更早參與這些長期主題的渠道,使其有機會投資這些行業顛覆者— 在它們被納入基準指數之前。
甄選管理公司,優化多元化配置
私募股權不僅提供資產類別的多元化,更能凸顯基金管理公司之間顯著的業績分化。其回報離散度高於其他主要資產類別:位於最高與最低四分位數的管理公司業績差距可超過20個百分點,這使得管理公司的選擇至關重要。
此外,可考慮與精通於不同領域的管理公司進行投資,從而受益於多種價值創造來源。相關分析模型顯示單基金投資組合出現資本虧損(total-value-to-paid-in-capital, TVPI<1.0倍)的概率達23.6%,而九支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組合虧損概率可降至0.7%。
構築長期優勢
在以高利率、地緣政治複雜性及科技加速創新為特徵的環境下,私募股權為長期投資者提供了公開市場日益難以企及的三大價值:增長的參與機會、對營運的掌控,以及差異化的回報來源。但要實現這些優勢,還需認真考慮入場渠道並選擇表現優異的管理公司。此外,更高的回報潛力伴隨著更長的持有期和時而更高的風險,取決於投資組合建構、工具、策略以及行業風險敞口方面的選擇。儘管如此,隨著投資格局持續演變,我們認為私募股權有望在未來十年的投資組合配置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投資者從單純的市場配置,轉向真正的價值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