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是好的”,兀鹫投资者 Gordon Gekko先生在电影《华尔街》(Wall Street) 中如是说,从而塑造了一代人对金融市场的认知。有“华尔街之狼”之称的 Jordan Belfort先生将其解读为“努力工作吧,直到银行账户里的存款看起来像电话号码。” 在 Oliver Stone先生和 Martin Scorsese先生将华尔街搬上银幕之前,市场就已经长期充斥着贪婪和恐惧情绪。

贪婪频频见报,恐惧却往往隐藏在暗处 — 但它才是幕后的关键驱动力。现在是时候抓住公牛的牛角(也可以说抓住熊的耳朵),以及去应对投资者 — 乃至更普遍的人类 — 可能会有的最不受欢迎的情绪了。那么,我们在投资的同时该如何应对恐惧呢?

对抗、逃避或不为所动

在恐惧状态下,身体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即使剂量很小,当恐惧以某种方式困扰您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您也会感觉精疲力竭。虽然恐惧是人类普遍会有的一种情绪,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但我们这里只关注投资引起的恐惧。事实上,即使是贪婪也是一种恐惧,即“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

心理学家谈论恐惧时,传达的信息非常简单。面对恐惧时,人类普遍会选择以下三种策略之一: 对抗、逃避或不为所动。如果要将这些策略运用到投资领域,我能想到的最好方式是:合理化它、忽略它或接受它。虽然这可能并非完美的对等关系,但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投资者面对原始恐惧意味着什么。

通过对比风险和回报将恐惧合理化

John Wayne先生曾经说过:“勇气就是虽然怕得要死……但仍要驭马前行。” 当您从正确的角度看待危险,从而更好地掌控危险时,可能更容易变得勇敢。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会用理性来遏制肆虐的焦虑情绪。在金融市场,合理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大众在做什么,并确定收益是什么。

大众的行为(比如通过购买保险来寻求保障)确实在危机全面爆发之前就影响了风险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的价值早在危险发生之前就已经下跌。

这太神奇了,以至于当结果最终导致完全相反的市场反应时,人们会摸不着头脑;例如,尽管相关公司公布了创纪录的亏损,但其股票却开始上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每个人都已经担心这些损失会发生,并相应地调整了自己的头寸,市场情绪的突然转变远远领先于基本面。

衡量股市恐惧因素的主要指标是波动性指标,在金融市场中被称为“发烧曲线”(fever curves)。它们可能并不完美,因为它们只衡量价格波动,即价格变动的速度。然而,由于恐慌通常会导致相当极端的波动,这种大幅飙升通常只发生在价格下跌时。在经济繁荣时期,市场往往会温和且缓慢地上涨,或者至少平均而言几乎不会出现大幅飙升,从而抑制了价格波动。

查看下图中的恐惧指数时,我们可以看到过去 100 年左右由恐惧引起的所有重大冲击。当恐惧指数飙升时,您可能会感到害怕,但理性地说,“其他人也会害怕。” 根据巴菲特(Warren Buffett)先生的名言,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相反的情况: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使市场恐惧合理化的另一种方法是,尝试确定您因担忧而获得的回报。确定这一点的经典工具是股市的股票风险溢价和债券市场的信用利差。

在下图中,我们描绘了过去 70 年,您持有有风险的资产(股票)与假定无风险的资产(政府债券)能够获得的回报金额对比。您的曲线越高,就越有勇气克服自己的恐惧。

如果把这段时期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我们看到投资者在花钱买担忧(与正常时期因为担忧而获得回报相反),因为股票风险溢价为零或低于零。

当然,当时也有一些投资者暗示了这个问题,但我记得市场一致确信“这次不一样”(也就是说,收益增长将非常强劲,以至于人们可能忘记风险溢价)。但事实证明,情况并非如此,因为估值泡沫破灭,股市暴跌。

通过相信长期表现来忽略恐惧

“买股票,吃点安眠药,别再看报纸了。多年以后,再看看自己有多富有。” 这是投资界传奇人物 André Kostolany先生的口头禅,也是“忽略”策略的核心,即相信长期表现。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但总体而言,投资者通过持有美国股票每年的实际收益率为 6%-7%。那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反正最后一切都会好起来?

金融市场具有在开放时随时提供流动性和估值的神奇特性。然而,这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一个重大问题,因为我们可以实时跟踪自己财富净值的变化,直至跌到最后一分钱,所以当价格暴跌时,会让我们感受到非常巨大的压力。

一位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与我分享了他在市场崩盘时应对这些压力的秘诀: “关掉电脑,出去走走!” 这是忽略恐惧的经典方法。

通过心灵成长来拥抱恐惧

最后一个策略是接受“失去是生活的一部分”的事实,并学会如何在经验中成长。西方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的最好例证是个人帐户: 在《获利的法则:一个操盘手的亏损自白》(What I Learned Losing a Million Dollars) 一书中,投资者 Jim Paul 先生讲述了他在金融市场上的一段让其付出惨痛代价的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心得体会。

我不想复述内容,以免影响大家阅读,但正如美国投资界传奇人物经常遇到的,他声称自己之所以成为更好的投资者,是因为接受了损失,并从中总结出了经验教训。

这让我想起了德国格林兄弟的童话《幸运的汉斯》(Hans im Glück),故事主角在失去财富的过程中得到了宝贵的教训,从而对人生及其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见解。事实上,它也为那些在金融市场遭遇厄运的人提供了一些安慰。

“汹涌的道指洪流”

我第一次听说华尔街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看到一本名为”Confessions of a Taoist on Wall Street“的书。作者(美国人)用“Tao”(发音同“dow”)和“Dow”的谐音来将东方智慧与金融市场的整体命运进行类比。

书中主角在东亚的一座道观中度过了数年时光。最后,在华尔街大赚一笔之后,这位英雄(或许也可以称之为反英雄)抓住了投资的精髓:“每个人,即使是汹涌的道指洪流,即使是血河,最后都回到这里,回到三角洲,回到大分水岭的大汇合处,回到失去、母亲河、道。”

对许多西方人士来说,这样的说法似乎是在开玩笑,或者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居然身处在一个骗局中。 “不经历风雨,就没有彩虹”这句话可能会让他们释怀。

联系我们